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多年前,寫過一篇談論瑞典民族性的文章,談及瑞典人和日本人那種「外熱內冷」的感覺。近日Reddit 掀起一番「瑞典門」討論,可作為延伸閱讀。

事源一名網友在討論區發問:「由於別人的文化或宗教,你不得不在別人家做的最奇怪的事情是什麼?」其後有網友如此留言:「有一次我到一位瑞典朋友家,當時我們都在客廳玩耍,突然間朋友的母親大喊『準備吃飯』,然後朋友就去吃飯。他沒有邀請我一起吃,而是讓我在他的房間等待他吃完。」

自此,Reddit對「瑞典人不提供食物予客人」一事進行熱烈討論,引來更多網民在其他討論區分享與瑞典人相處的經歷。瑞典瞬間成為了網友熱議的對象,並在分享時加上「瑞典門」(#SwedenGate)hashtag。

為什麼瑞典文化會是這樣?

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Gothenburg)長大的Linda Johansson,在英國《獨立報》撰寫了一篇文章,嘗試解釋這行為。她表示瑞典人之所以這樣,不過是因為他們也不清楚客人的原家庭有什麼計劃,擔心或許該小孩的家人已準備好晚餐等待他回來,若把客人餵飽了,就會打亂了別人原本的計劃。「瑞典人會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不想分享食物或與金錢利益有關,只是我們不希望因為自己的行為,去打亂了別人本來的計劃。而且一家人吃飯,對我們而言是共度美好時光,因此更不希望破壞了他們的這段時光。」

Linda又表示,瑞典小孩會自由各處奔走遊玩,有時也會敲門詢問能否進屋玩耍,但都限於「玩」,不會期望得到照顧。亦有瑞典網友於Reddit表示:「我們並不介意準備食物給客人,但是你需要提前告訴我,因為在瑞典,人們不會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就到朋友家吃飯」。

此外,亦有網友表示這或許與古代傳統有關,因為在古北歐維京文化中,款待(提供膳食、飲料或住宿)是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對社會地位較低的人的義務,而接受款待,將會產生接受者的義務或債務。因此,「款待」除了為「給予者」帶來榮譽,也會讓「接受者」感到羞恥。為了減少責任和義務的形成,瑞典人就形成了這種民族性。

斯德哥爾摩大學飲食歷史學家Richard Tellström表示,「瑞典門」現象在1960-70年代很常見,因為當時食物價格相對昂貴。直至1990年代,瑞典加入歐盟,食物價格隨之下降,再加上歐洲大陸飲食文化傳入,瑞典人才開始視「吃飯」為社交活動,並開始接受與非家人共餐。

Instagram帳戶LoverofGeography為此製造了一幅地圖,註明哪些國家與瑞典一樣,不會提供食物予客人。地圖顯示,挪威、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都是「不太可能給你食物」,而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地中海國家被認為「幾乎總是有可能為客人提供食物」。有網友補充指「在印尼,我們每天都會準備額外的食物,以便一些朋友、家人和鄰居在午餐或晚餐時到來」;另有亞洲網友表示「在亞洲家庭中並不會發生『瑞典門』,即使沒有足夠食物予客人,我們也會是主人不吃,務求客人吃飽。」。

最後,自然也有瑞典網友為被批評感到不忿,認為「瑞典人將大約70%收入用於繳稅,因此瑞典每個人都『有瓦遮頭』、餐桌上有麵包,包括被戰爭禍及的難民們都享有此待遇」,不應拿「瑞典門」開玩笑。根據《新聞週刊》數據,2019年,瑞典的難民人數已增至254000人,而瑞典在2015年時就接受了163000主要來自阿富汗、中東、北非的難民,這方面的好客,確是超越了一飯之恩。

要評論這題目,香港的權威是誰?留學瑞典、懂瑞典文、又經常在公共空間發表評論、更直接參與香港政治經濟核心體系的,只有一位:劉鳴煒。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