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過去兩年,接觸到的海外香港人,特別是剛離開的一批,可以概括為三類。

探望第一類時,他們強調已經完全融入本地圈子,或完全隱居不問世事,而且刻意不參與任何香港群組的討論。部份原因是希望重過新生,部份原因則是覺得香港從前的事、從前的生活、從前的人際關係令他們覺得很累,心態上希望就此從新開始,或從前平淡過一生。

第二類則完全相反,基本上所有社交圈子都是當地香港移民,每日依然看香港的電視節目、YouTube,通訊群組全都是香港朋友,購物經常光顧香港超市,每週飲茶。這個圈子會產生很多「內部資訊」(即gossips),有一個自己的世界,但和當地社會、乃至牆內香港社會,逐漸幾乎完全無關。

第三類介乎兩者之間,探望時,他們通常會順道約另外幾個香港朋友一起一聚,這類聚會一年只有一兩次,見面時互道近況,而這些朋友都在本地社會有落地的工作,也有了不同的本地網絡。這些香港人重聚時,除了相互update,也會互相介紹本地localized網絡,令這些網絡逐步互通。他們也會談一些香港近況,大時大節的活動也會參與(例如一年一度的遊行),並會支持一些香港人活動,但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會在「香港人圈子」中,而是會各自建立自己的社交網絡。

我自然認為第三類最理想,參與這種聚會,令人想起Kingsman。就好像一批秘密會社的會員,每年各自的生活,會融入不同的主流社會,各自會有得著(得著可以是金錢、地位,也可以是友誼、嗜好、快樂),然後年終見面,互相看看自己的發展有甚麼可以支持旁邊的同路人。這樣的實力,就會不斷壯大;而且相互之間的bonding,反而不見得太密,同樣也會越來越強,細水長流。

反而是第二類,怨氣最多,而且見面次數越多,越容易反目。而第一類則有點刻意的過猶不及,亦非最可取。這是過來人語,聊以自慰。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