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Patreon importer is back online! Tell your friends ✅

Content

王菀之雖然「討厭政治」,但似乎對古代政治不太厭惡,她的名曲《畫意》講述荷蘭畫家梵高的坎坷一生,就充滿政治意識。

提起梵高和音樂,西方朋友自然會想起Don McLean的《Vincent》。由於一般西方聽眾遠比香港人對梵高的畫作熟悉,林夕的歌詞提及「畫完無數麥田和向日葵」,已是港人能接受的極限,但《Vincent》能進一步大玩指涉隱喻,例如以「flaming flowers」借代《向日葵》、「weathered faces」借代《吃馬鈴薯的人》,但假如放在香港,恐怕99%的聽眾一頭霧水。

林夕的作品其實不常見白描,通常是以種種天馬行空的比喻,講述簡單的感情。《畫意》卻恰恰相反,貌似白得不能再白,歌詞清楚講述梵高的一生,甚麼「百病貧困仍然無悔/未曾賣過仍舊畫畫」、「憑賣藝討生活/誰會淪落似這精神病院關起的過客」等,即使對「你聽過梵高吧」答案是否定的人,只要花三分鐘閱讀《維基百科》,就能了解每一句歌詞。

因此,我一直相信林夕是另有深意的。

大概整個梵高的setting,本身才是一種比喻,而不是內容。要解碼,應該反其道而行,不是閱讀歌詞的國際元素,而是閱讀本土元素。例如這句:「難道妥協一劃/難道放棄風格/跟風一下然後暴發」,就觸及「為甚麼梵高那麼窮」這個核心問題。

要解答,我們可參考Hans Abbing很有意思的書:《為甚麼藝術家那麼窮》。簡單而言,梵高身處的年代,是藝術家由公會壟斷到市場化的過渡期,從前由國家贊助的藝術家公會,對入行、畫風等都有嚴格規範。直到19世紀中葉,壟斷開始瓦解,各種革命思潮驅使大量年輕人無視公會、自我入行,情願承擔經濟風險,也要尋求新畫風。

換句話說,梵高在生時,市場規律才剛剛成型,確是難以「暴發」。問題是他就算「跟風一下」、「放棄風格」,同樣不可能「暴發」,頂多只能當一個公會內的中產畫匠。「難道妥協一劃/難道放棄風格/跟風一下然後暴發」,並不屬於19世紀的荷蘭,卻屬於現代市場經濟的規範、特別是高度公式化的香港產業鏈,更似是填詞人的夫子自道。

以這角度延伸,再重讀全首歌詞,真相容易大白。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