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不少人難以想像,今天赤貧的加勒比海小國海地,曾經也有輝煌的歷史,甚至一度威脅美國東岸,可算是短期內的一個「強大小國」。1804年,海地發表《海地獨立宣言》,正式脫離法國殖民統治,成為獨立國家,而當時區內的獨立國家,就只有美國。然而脫離法國之後,海地並沒有走上一條平坦道路,而是一直受到財務問題困擾,當然「因管理不善」不能否定,但其他結構性原因也不能抹煞。近日《紐約時報》一篇追蹤報導指出,法國工商信貸銀行原來當年從海地掏空了數千萬美元,重創海地經濟,並且把事件的歷史刪除。

事源海地獨立後,法國要求海地就法國在戰爭的損失作出賠償,並以「避免發生進一步的戰爭」勒索,因此剛建國的海地政府被勒索了1.5億法郎,並要在一年內完成五次付款。即使是第一筆還款的3000萬法郎,也相當於海地當年全國收入的6倍。而法國在海地獨立後,曾透過派遣軍艦至海地領海,及採取暴力脅迫等方式,以確保海地支付贖金。

但這不過是開始。

1880年7月30日,海地財政部長Charles Laforesterie在巴黎簽署一份合同,授予法國工商信貸銀行(Credit Industriel et Commercial, CIC)設立海地國家銀行的特許權。根據合同條款,新銀行享有獨家發鈔特權,並可以開展所有商業銀行業務,象徵兩國關係重新開始。當時的海地總統Lysius Salomon表示:「我們幾乎已還清這筆贖金,海地不會再從一場金融危機中跌跌撞撞地陷入下一場危機,並且總是時刻關注著法國軍艦會否再次回歸…….我們也即將有自己的銀行。」

法國為海地的鐵路和工廠提供了資金,減輕了經濟衰退的打擊,並為治理業務增加了確定性,Salomon認為這是「應載入歷史名冊的偉大事件」。想不到這一決定,卻令海地未來繼續陷入債務漩渦之中。

《紐約時報》報導發現,CIC協助設立的海地國家銀行,只是名義上的海地中央銀行,實際上卻是法國金融界操縱的工具。這銀行會對海地政府的每一筆交易收取費用,收益由法國股東獲得,該豐厚利潤,甚至超越了海地政府每年為150萬公民所編列的基礎公共建設預算總額。CIC為避免外界質疑,曾宣稱海地國家銀行將會在法國獲得特許權,並且將不會徵收海地稅務。

但實際上,海地國家銀行並沒有任何討價還價能力。根據巴黎金融協會在 1896 年中所寫:「海地國家銀行是一家屬於法國的金融機構,由法國總部管控,銀行只是該法國金融機構在海地的分支機構。」海地政治家和經濟學家Edmond Paul在 1880 年談及國家銀行時即表示懷疑:「為什麼一家聲稱要拯救公共國庫的銀行,不是從存錢開始,而是從提取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開始?」

《泰晤士報》根據19世紀的外交記錄及銀行文本等歷史文件發現,由於法國工商信貸銀行及海地少數精英的操控,使海地建國一開始便負上龐大債務,難以發展國內經濟、基建和民生。假如海地立國初年沒有被法國掏空資金,至少能增加17億美元收入,此金額甚至超過2021年海地的全民總收入。《紐約時報》就此估算,認為海地過去支付法國的贖金,已令海地經濟損失高達1150億這天文數字。若然用之於民,海地的發展也許截然不同。

現在法國工商信貸銀行發言人Paul Gibert表示「銀行沒有該時期相關的記錄,但無論如何,現時我們銀行已有很大的轉變。」《紐約時報》報導發表後,法國工商信貸銀行的母公司Crédit Mutuel 董事長Nicolas Théry表示,將聘請研究人員深入研究銀行在海地的歷史,以及它在「金融殖民化」中可能曾發揮的任何作用。

除了法國的掏空外,德國網路媒體《Tag24》也指控美國應為海地的貧窮負上責任。1914 年,美國紐約的銀行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說服國務院派,遣海軍陸戰隊進入海地,從海地國家銀行取出 500000 美元,並將這筆錢帶回紐約。1915年,美國再度入侵海地,接管政府,並改寫憲法,海地人被迫從事無償體力勞動,美國則控制著海地人的財政,迫使他們向華爾街貸款。

雖然這些都是歷史,海地也需要走出陰霾,但認知金融霸權如何操作,始終重要。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