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擔心介入烏克蘭戰爭,會令俄羅斯攻擊北約國家,乃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一直是北約拒絕干涉的官方理由,也被不少人相信。國際關係雜誌《外交政策》 (Foreign Policy)近日刊出戰爭研究博士Limor Simhony一文,題為「北約干涉烏克蘭並不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對上述理據進行駁斥,值得參考。

Simhony的論點包括三大原因:

1. 俄羅斯相對於西方國家,軍事能力其實很差。從烏俄戰爭可見,俄國部隊沒有充分訓練,手持過時和劣質的裝備和武器,在後勤、作戰和戰術方面都表現參差,並且士氣低落,難以進一步擴大戰線。

2. 西方對俄國的經濟制裁,意味著俄羅斯未必有能力支撐一場更廣泛的戰爭。除非俄羅斯軍隊繼續掙扎,普京部署化學武器、甚至核武,以阻止西方國家干涉,但她認為這不太可能。普京雖然重申俄羅斯在烏克蘭使用核武的權利,但一旦使用,北約可能會針對俄羅斯的軍事基地反攻,這會直接威脅到普京的領導地位。加上烏俄戰爭的核心是民族認同,假如破壞一個他想吞併的國家,普京的大內宣也不能自圓其說。

3. 俄羅斯已經孤立無援。假如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俄羅斯需要強大的盟友,但它沒有。中國自戰爭開始以來,基本上袖手旁觀,擔心自己被延伸制裁。中國對要求俄羅斯停止進攻的聯合國決議投了反對票,除俄羅斯外,投反對的國家只有白俄羅斯、北韓、厄立特里亞、敘利亞等國。這不是強大的聯盟,而在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兩大勢均力敵陣營的對決。因此,作者認為烏俄戰爭升級為全球戰爭的風險不高,應足以說服西方國家改變政策,幫助烏克蘭擊退一個在軍事上遠遜於他們的對手。

西方的戰爭疲勞症,難以取得公眾支持

若然以上論述成立,為何西方國家仍不直接介入烏俄戰爭?作者指出這是自由民主國家的「戰爭疲勞症」所致。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西方民主國家對傷亡特別敏感,這已經成為影響西方民主國家的戰爭準備、使用武力和參戰決策的主要因素。像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損失了75萬名士兵,造成「失去的一代」創傷,同樣情況也發生在其他鄰國。

加上自由主義的理想、個人自由增加、暴力減少,以及延長壽命的舒適生活,都使我們對戰爭態度發生了根本變化,認為戰爭不是解決衝突的良方。這使得西方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很難向公眾證明參與戰爭的正當性,特別是國家沒有受到直接威脅的時候。

這種「戰爭疲勞症」,導致西方國家習慣撤出戰爭,以及對人道災難只能作出有限度干預;軍隊則減少了對地面部隊的依賴,集中於空襲和網絡攻擊。結果,不相信自由主義的國家即使實力不足,卻反而有恃無恐,這正是民主普及的悲劇。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