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按:以下文章來自一位香港醫生,希望大家多了解前線醫護的苦況,由於香港已經沒有言論自由空間,希望匿名分享。】

近日香港疫情迅速惡化,每日確診數字節節上升,初步確診數字突破萬宗,遠遠超越當局的檢測及追蹤能力,更導致公立醫院急症室陷入崩潰邊緣:在急症室外露天堆滿躺在病床上等侯診症的確診人士,大多都是院舍的老人家,適逢天氣突然轉冷,寒風冷雨下更覺觸目驚心,加上網上流傳大量醫護對工作環境的哭訴,連續工作十數小時未能脫下保護衣物及口罩,甚至未能如廁或飲水,面對病人在醫院外等到死( arrest)以至情緒崩潰,引起社會大眾廣泛關注:香港這個富裕的國際金融中心,竟淪落至宛如第三世界國家的醫療制度,有社會人士更趁機倡議向大陸求援,引入內地醫護之聲不絕於耳。

但事實上,香港的醫療制度是否真的崩潰?若是,究竟是哪個環節出現崩潰或嚴重短缺,設施、人手還是病床?只單純地機於惻隱之心而得出結論只會見樹而不見林,輿論壓力只會淪為引清兵入關的藉口。

1.  與 2020 年頭公立醫院醫護大罷工要求封關的情況不同,當時對於新型病毒認識甚少,準備不足,當年的樽頸位在於防護物資,故當年公立醫院為騰空病床及保護衣、口罩等防疫物資,管理層大幅減少非緊急服務,如預約非緊急手術等。但當時感染人數遠遠少於是次第五波疫情,只需於各部門抽調人手到大嶼山亞博中臨時醫院診症,制度上,只要求不同部門安排調配醫護的機制,每個部門輪流調配一至兩名醫生到亞博當值四星期,而這機制至今仍然繼續。

2.  但今次第五波疫情確診人士,遠遠超過公立醫院所能負苛,而急症室作為唯一一個公立醫院對外接觸窗口,第一道防線首先崩潰。本身香港急症室因為收費超低,加上人手不足,已長期處於緊張水平,平時侯診動輒已需四至五小時,更遑論爆發疫情之時,每名初步確診侯診者擠在急症室,已構成交叉感染風險。黃臺之瓜,何堪再摘?急症室醫護首爆煲,實是意料之內。其次便是院內接收確診病人部門,包括內科、兒科及專治重症的深切治療部相繼淪陷。更甚者 Omicron 傳染力驚人,負壓隔離病房瞬間爆滿,確診病人被迫遊走在醫院病房,大大提高院內其他病人及醫護的感染風險,急症室等醫護相繼受到感染,不能工作,導致情況雪上加霜。

3.  換句話說,今次疫情的突破口在於急症室與內科、ICU等重災區人手及病床,均嚴重不足以應付海潚式的疫情爆發,與 2020年頭的樽頸位完全不足,但醫管局高層均採取同樣的機制,大幅削減非緊急醫療服務,並從其他部門調配少量人手。各間醫院的非緊急手術被削減 50% 以上,這樣做的確能騰空骨科、外科等病房病床及護理人手應付疫情,接收確診病人; 但與此同時非緊急手術被取消,大量骨科、外科、麻醉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不在抗疫前線的醫生,卻比平時更空閒,每天上班照顧的病人比平時更少,但他們的薪金不變,而且同樣享受著市民的光環。

4.  雖然有機制抽調各部門少量醫生參與抗疫工作,但只佔部門人手不足百份之五,相較起大幅削減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非緊急手術,大部份醫生都樂得清閒。再者,被部門抽調的都是年資較淺,並未達到專科水平的年輕醫生,作決策的顧問醫生大多都在抽調名單之外,每日只忙於開會、開會、開會,尸位素餐,絕少親力親為;相反來說,站在急症室、內科、ICU 等前線部門而言,亦未嘗樂見接收一個年資較長的醫生,既不熟悉該部門運作,更不會虛心接受指示,只會指手劃腳製造不必要麻煩。

但這些inconvenient truth 醜話,不能在枱面上說,便導致這三不像的人手調配制度,仍然在在至今。因此,公立醫院內部人手不足的問題,主要集中於受疫情所影響的重災區,而非整個公立醫療系統的崩潰,而資源錯配,有的醫護做死;有的醫護卻受惠於大幅削減非緊急服務,而更見清閒。這問題在兩年前已經如此,但醫管局高層兩年來,卻沒有一套制度或機制,去有效分配人手資源以應付疫情,導致部份部門的前線醫護陷入崩潰。

5.  事實上,因為資源錯配,排了多年的非緊急手術如膝關節置換術、小腸氣、白內障等手術被迫取消,貧苦市民只能嘆聲無奈,並繼續無了期等待;在等待期間本來的病由非緊急、卻拖至緊急,治療效果大大降低。更甚者,就本來需要深切治療部支援的急症病人,亦受到疫情所影響,因為 ICU 爆滿、或接收了確診病人,而不能提供同樣支援給其他危殆病人,而這些病人或因延遲接受治療,甚至未能接受治療而失救,這筆死亡數字,卻沒有反映在每日公佈因染疫而死亡人數之內。整個政府與醫管局都為疫情焦頭爛額,根沒有將這項機會成本計算在內,受疫情而死的人又豈此公報的幾十人?

6.  出現資源錯配的不只在公立醫院不同部門內部,更在公立醫療系統及私家醫療系統之間。政府當局高度重視確診病人,將每一個受感染人士都隔離治療、再追蹤其傳播鏈,以達至「動態清零」的效果,故此,在過去多個月內,凡有確診者出現的地方均在憲報上公報,進行強檢圍封,不論餐廳、食肆、商場,一旦被發現有曾有確診者到訪、或在「安心出行」內被指示,市民都避之則吉,餐廳等被迫關封,停止營業作全面消毒以挽回信心,生意大受打擊。私家診所或醫院均有同樣的擔心,對他們來說,每個病人都是一筆「生意」,若不幸看了一個確診病人,導致他們的診所或醫院被迫停業,每日的影響是以天文數字計。

許多私家診所醫生均選擇關門大吉,降低自己診所感染風險;私家醫院早在 2020 年便訂下制度,不會看或接收任何發燒病人,如今疫情大爆發,各大私家醫院相繼關閉外借的診症室;每個入院病人均需接受快速測試,呈陽性者不會接收入院;不會接收發燒病人,建議病人到急症室求診;今日的醫護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醫生曾指責公立醫生醫護罷工不負責任,但作為私家醫院的外科醫生,卻從沒指出私家醫院有責任照顧確診病人,以紓緩公立醫院的負擔。

更惡劣者,私家醫院將確診病人推給公立醫院急症室、內科等部門,同時卻悶聲發大財:李嘉誠基金捐出三千萬予私家醫院,接收因受公立醫院影響而不能接受非緊急手術的病人,養和醫院表示歡迎;私家醫院保障沒有確診病人、能提供非緊急手術,與政府合作,「紓緩」公院壓力,「生意」反而上升; 私家醫院聯會主席何兆煒一口拒絕接收輕微確診病人,認為「不切實際」,是以救死扶傷為先,還是以錢為先?答案明確不過。

7.  所以,現在香港醫療系統的困境不僅僅一句「人手不足」可以概括,而是資源嚴重錯配,只苦了在公立醫院重災區部門的部份醫護,其他的要不閒死,要不悶聲發大財,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理街頭凍死骨。政府當局深知私家醫療系統實際上有資源與人手處理確診病人,所以多次從多方面去信私家醫院、醫學院,呼籲私家醫生能協助。但私家市場從來都是無寶不落,賺慣大錢,當局近乎侮辱性的薪酬,實在不能夠吸引到私家醫生出手相助。再者,政府為「動態清零」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私家醫護均會擔心自身被感染而被迫隔離十四日,所以從來只淪為口號的宣傳,以博取市民掌聲。

8.  香港醫療系統的失敗不是單單今波疫情,只是今波疫情將多年來公私營醫療系統的失衡、益分配嚴重不均、公院內部部門間的山頭主義、醫管局變成尾大不掉的官僚體制、香港社區醫療照顧 Primary Care嚴重落後等等問題表露無遺。網上流傳老人「瞓街」等入院的照片,實在觸動人心,但事實上,並不代表香港已淪為第三世界醫療體制,相反,是極度資本主義制度及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產物。是否應對每一個醫護都寄以同情及憐憫,看倌自行決定。

事實上,有很多在前線的醫線實在捱得很辛苦,經歷過2019年、2020 年大罷工,已經走了一批心灰意冷的前線醫護,留下來的要不嚮往公營醫院的安穩、要不仍有一顆使命感、要不就是尸位素餐的高層。但在工作環境日益惡化,安穩從何說起?使命感亦隨著公民社會、工會等被解體、醫護被抹黑為「黑醫護」而日漸煙消雲散。將社會打成個體化、原子化的後果,就是每人只能想著自己的利益得失,再沒有公眾利益可言。

香港的醫護從來都是世界各地的搶手人才,到哪裡都能謀生。今波疫情,只會成為加速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最後,留在公立醫院的人是哪種,可想而知。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