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日前做一些資料搜集,再讀了一遍《葛量洪回憶錄》,入面有不少細節,都值得今日香港人思考。葛量洪擔任港督期間是1947-1957年,這是塑造香港現代身份、承先啟後的關鍵十年:大陸政權由ROC變成PRC;英國承認PRC而未正式建交;台灣安危未卜,英國既要依靠美國實力,但也不願完全成為附庸。葛量洪雖然不是decision-maker,但畢竟可以影響英國真正的決策者,他在回憶錄反映的思維,就不能等閒視之。

1. 葛量洪作為英國殖民地部訓練的官學生,到香港前曾在斐濟、尼日利亞、牙買加等殖民地工作,理應對殖民地的一套有充份理解。但諷刺的是,他卻是堅持以外交角度處理香港的一人,深信香港不能和其他英國殖民地相提並論,這一個定性,對香港的未來,有根本影響。

2. 葛量洪的上述研判,部份源自他早年在香港、澳門、廣州、北京的經歷,部份源自他戰後與國共兩黨、乃至廣東軍閥(如張發奎、李濟深等)打的交道。他早年在香港當裁判官時,接觸過不少低下階層華人,令他覺得沒有多少華人真的以香港為家,他們早晚還是會「回去」中國大陸,所以根本沒有自治條件;而他記得就算是國民黨的宋子文,也對他說早晚會收回香港,令他覺得香港「永遠不可能獨立」,除了維持現狀和回歸中國,沒有別的未來。

3. 但其實以上研判,從國際關係角度,卻是過份被個人經驗以偏概全。例如新加坡獨立時,多少人真的打算長留,就不一定比當時的香港人高,而柔佛蘇丹也會對英國人說「收復」新加坡,後來馬來西亞也不見得不希望吞併汶萊。葛量洪以為1949年後湧入香港的難民,「很快就會離開」,在中國大陸穩定後走回去,不久才發現是誤判,才亡羊補牢搞公屋。關鍵是葛量洪作為中國通,卻沒有另一個中國通金文泰那樣的國際視野,純粹以行政管理的角度,思考香港怎樣維持穩定,結果就對國共兩黨的官方態度,信以為真。

4. 葛量洪當時研判台灣不一定能守住,但其時韓戰已經結束,這又是另一個明顯誤判。他建議英國政府思考要是台灣被統一,香港能怎樣獨善其身,繼續建立自己的獨特價值,這種思維固然是防微杜漸,但卻過份被動。

5. 不過葛量洪的連串誤判和被動性格,誤打誤撞下,卻令香港由下而上地發展,因為在他統治下,確實沒有規劃過香港工業轉型,也沒有想過怎樣回應美國的制裁,正如他坦承,一切都是香港人自己無師自通想出路,令他十分佩服。他尊重香港自古以來的積極不干預,儘量少干預大小事務,這卻是奠定了香港的基本國際格局。

6. 由於中共充份掌握了葛量洪膽小慎微的性格,多次通過不同手段,對葛量洪「曉以大義」、軟硬兼施,令他深信一個強大的中國是不能得罪、只能曲意迎合的,這對香港歷史發展進程,自然是幫了中共一大把。今天看來,周恩來有關的宣示不少都是bluffing,但由於葛量洪沒有抵抗意志(部份也是香港的高等華人游說他的結果),也就逐步確認了「香港必須回歸」的假設。

7. 葛量洪五十年代曾訪問美國,負責「唱好香港」,原來當時在美國已經有記者問香港前途問題,而葛量洪當時就覺得1997是英國不能越過的難關,因為沒有一個中國政權會不收回新界,而沒有新界的香港根本不知如何生存。不過他舉的例子,都是似是而非,例如說啟德機場新跑道位於九龍、新界邊界,例如說中國大陸供應香港食水,這些其實都不足以證明沒有新界的香港不能管治。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