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四叔到美國讀物理博士的大學是加州柏克萊大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在美國有「第一公立學校」之稱,聲譽和常春藤私校聯盟相若,但在冷戰時代,社會上卻有更大的光環,甚至被視為「全球學運聖地」。

在六十年代,美國嬰兒潮的一代同步興起民權運動、反越戰運動等,青年大規模參與其中,但令這些運動全國蔓延的催化劑,卻是加州柏克萊大學的「言論自由運動」(Free Speech Movement)。

這運動本來只是校內學生的抗議,原因是校方不讓他們在校園內聲援種種社會運動,結果在1964年(即約翰遜總統上台後一年),卻變成校方強硬鎮壓,拘捕學生領袖,結果反而動員了上萬名學生包圍警車,場面極其壯觀。當時得令的美國反戰女歌手 Joan Boaz(即後來得到諾貝爾獎的Bob Dyler好友)也到了現場聲援,而且也繼而被捕。在獲得廣泛注視下,柏克萊學生領袖 Mario Savio 成為全國風雲人物,他發表的「put your bodies upon the gears」演說,可能是數十年後香港口號「over my dead body」的出處。最後柏克萊校方被逼妥協,校長離職,學生大獲全勝,全國士氣一發不可收拾。

自此,柏克萊大學不斷出現大大小小的學生運動,「全美最自由學府」之名不脛而走,不少青年甚至專門到校園朝聖。另一場柏克萊的指標性運動發生在1969年,被稱為「血腥星期四」事件,也可以算是後來「佔領運動」的先驅。當時柏克萊校園旁邊有一塊小公園土地,法律上屬於學校產業,實際上則被當地居民和學生長期「公共使用」,輾轉成為舉行集會的「人民公園」。當時的加州州長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列根,他對「左膠」作風非常不以為然,曾嘲諷學生的「make love, not war」口號,說他覺得這些學生「not capable of doing either」。列根主張強硬對付博客來示威學生,下令國民警衛隊對學生在「人民公園」的示威實彈鎮壓,造成一人死亡、一人永久失明、數百人受傷,地方進入緊急狀態,成為震撼全國的大事。

總之,這股柏克萊「勇武抗爭」風氣,已經成為這間名校的一大傳統。在七十年代,到當地留學的海外學生,自不會對此一無所知。而四叔離開香港的目的地,正是在那個年代,到這間大學。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