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年前在一個電台節目,邀請了電腦音樂專家雷兆恆博士,使用人工智能(AI)作曲,為節目製作了一首簡單主題曲,而這正是新時代的象徵。

上次到香港科技大學,拜訪了雷教授當年的指導教授,他也是AI作曲這範疇的全球權威,聽了一些示範作,坦白說,完全分不出那不是來自人類,對我這個也勉強算學過音樂的人而言,不能說不震撼。原來我們早就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模仿任何風格作曲,例如只要輸入「披頭四」,就能有一首全新的六十年代經典感覺的新歌面世,對新一代非樂迷而言,相信也很難分辨那不是John Lennon等人所作。

想起不久前,某大學同事介紹最新研發產品,通過人工智能製作「語音辨識」系統,除了我們已使用的語音控制智能電話,還能下載你的聲音後,使用同一聲線談話、錄音、廣播、甚至唱歌,就像內地實驗推出的「AI主播」那樣。

一般人的聲線沒有特色,不容易顯示程式的厲害,但要是連一些有明顯個人風格的聲線,例如已故歌星羅文腔,也能這樣復活,就顯得有點詭異。換句話說,理論上,使用AI模仿香港八十年代武俠劇集主題曲作曲,然後下載羅文腔聲線,再使用聲音辨識輸出,就可以得到一首「原汁原味」的羅文「新歌」。

在產業化角度,技術支援方自然很希望把技術推廣到下一代;但站在學術角度,自然也有不少要理順之處。例如以上這首主題曲是雷博士通過AI程式作曲,那樣版權屬於他本人、AI供應商,還是AI本身?一首AI製作的「羅文新歌」,是否要經過羅文後人同意?根據目前版權法,超過若干年限的創作不受版權限制,所以不少經典被不斷再版、改版,但假如超過版權限制年限的歌曲,通過AI得到全新生命力,又如何理解?人類作曲和AI作曲之間的界線,又究竟怎麼樣?

這就是我們的未來。逃避不了的,除了學習,還能怎樣?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