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父親任教港大電機電子工程系數十年,但專長只是「電機工程」。觀察所及,同系的「電子工程」教授普遍和社會各界接觸較多,特別是近年邁入IT時代,更是炙手可熱。但「電機工程」的社會接觸面其實很窄,學生假如在香港,主要出路就是去相關的企業。

父親幾十年來的學生,不少都是到了香港電燈和中華電力,也就是在香港負責供電的兩大機構。有時候,我在一些社交場合,會遇到這兩間機構的人,偶爾會遇到說「我是你爸爸的學生」之類,例如南丫島海難期間的港燈董事阮水師。

這兩間機構雖然是工科企業,但在我的discipline(社會科學),同樣具有香港涉外關係的特殊地位,頗值得一談。由於供電在任何時候,都屬於「國家安全」的戰略基建,一定要是可靠的企業才能營運,不少國家甚至是國營的。電費、水費是政府主導,假如政府在這些企業進行特別關照,完全可以密不透風。

因此,在主張小市場的香港,首先出現、負責港島供電的港燈,屬於英資怡和的附屬公司,就毫不意外。怡和一直對供電有實質壟斷(初時並沒有明確的政府條文約束),這也是它們在香港的pet projects之一,直到八十年代,怡和家族出現財政危機、再遷冊百慕達,才不得不把港燈售予李嘉誠。而這一役,也是港資取代英資的里程碑。

至於中電,一直是嘉道理家族的產業,而嘉道理家族源出上海沙遜家族,1949年後逃難來港,在香港扮演了英國人和華人之間的中介。嘉道理家族一面以猶太人的務實,儘量配合中國政權進行投資;但同時也善用了猶太人的身位,相對敢言地為香港年輕人說了幾句公道話。他們在北京面前的底氣之一,正是在於以中電的經驗,投資大亞灣核電廠,甚至在六四事件後也決定繼續,這也是香港貢獻中國大陸無數例子的之一。否則中國自己土法煉鋼,可能悲鬧劇還有更多。

由於兩電屬於香港「戰略安全」之列,負責培訓兩電主要員工的大學學系,自然不會沒有政府關注,也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不過以我理解,起碼在父親的時代,從來沒有人干涉他們各人的政治立場,也容許他們自由表達任何意見。這樣的風氣,恐怕在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再也不可能了。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