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父親在英國留學期間,正是英國社會改革的大時代。

當時的英國政府由工黨領導,首相是威爾遜 (Harold Wilson),這個政府也是經過邱吉爾、艾登、麥米倫等領導保守黨政府之後,英國第一個長期執政的工黨政府。適逢同期在美國執政的,也是左翼的民主黨甘迺迪、詹森政府,民間有馬丁路德金的民權運動、Malcolm X的激進路線,三方共同催生了「大社會」改革。

這樣的時代背景,令當時的留學生,普遍認為香港也應該儘快雙管齊下:民主化+建立完善社會福利網。以我理解,那時候回到香港的「海歸」,包括我父親在內,沒有不爭取這兩大訴求的。

威爾遜首相的形象,在《The Crown》有非常立體的表現。他是一個略帶神經質、緊張兮兮的左翼知識份子,其實和工人主導的工黨格格不入,但「角色」所及,卻要整天說很階級的語言。他是牛津大學高材生當中的高材生,據說創下了學校的最高分紀錄,個人作風、品味非常貴族式傳統,只是因為理念相近而加入工黨。這一種內在inner self的conflict,同樣在不少香港留學生身上,都有充份體現。

父親留學期間,經歷了1966年的英國大選,那是威爾遜以提前選舉的方式,希望加強政府認受性,結果得到大勝。那次選舉開始出現現代化競選過程,包括電視直播;第一次接觸選舉的香港留學生,自然都會想到同一模式在香港,應是理所當然。

而威爾遜任內,也對文化審查、死刑、同性戀、墮胎、離婚一類議題大規模放寬,營造了冷戰中期開始越來越偏向自由主義的氣氛。對來自香港的留學生,也肯定感受到思想解放,到了返回殖民地,自不然期待同樣的改革。

1970年威爾遜下台,被保守黨的希思取代,希思委任外交官麥理浩為新一任港督。但「麥理浩路線」其實是威爾遜主義的延伸,並充份與當時香港的知識份子、回流留學生、青年才俊合作,造就了香港歷史上其中一段最輝煌的「黃金十年」。

就在差不多同一時間,父親在倫敦大學博士畢業,然後,就回到香港工作了。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