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祖父在皇仁任教期間,主要共事的校長是英國人Harry Norman Williamson,今天譯作「威廉臣」,但當時自取的譯名,卻是很有意思的「屈能伸」,相信是採「能屈能伸」之意。不知道這名字如何由來,但這位校長本來是皇仁教師,二戰期間加入英軍義勇軍,戰敗被日軍俘虜,在集中營住了幾年,重光後再被委任為校長,一做就是14年,期間大展鴻圖,退休前獲晉升為「高級校長」(據說是香港為他特製的新ranking),更獲OBE授勳,然後風風光光地像港督那樣坐船回祖家榮休,也的確是「能屈能伸」。

當時的學生,據說背後稱他為「屈叔」,今天的皇仁學生也一定聽過Williamson的名字,因為皇仁的結社制度,就是他創立的,其中一社更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現在不少中學都有類似社制安排,主要是體育競技需要團隊劃分,但Williamson當年創立這制度更多是為了「縱向社交」:打破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的隔膜,讓他們有機會合作,從而強化兄弟情。而帶有軍隊性質的brotherhood,是Williamson特別重視的,後來一位當時的學生李家鴻成了皇仁校長(也就是我中四之後在任的校長),見學生對社毫無歸宿感,就立誓要把真正的社際精神建立回來。

現在回看,幾可肯定Williamson創立八社之時,就已經打算自己會「被命名」:他以前任六位皇仁校長的名字命名其中六社,加上一位副校長的名字,而把第八社命名為「School House」、自己親任社監,還有誰不知道「School House」之後要成為「Williamson House」,那就太不識趣了。

據說祖父和這位洋校長相處得很好,我父親插班到皇仁讀預科是一個特例,正是Williamson校長特批的,從後來他的成績可見(他後來拿到獎學金升讀大學、再成為英國博士),這自然是投資有回報,但當時自然也有其他老師不同意。

Williamson校長欣賞祖父的原因,卻是和他的客家傳統「節儉」有關。話說皇仁本來並沒有正規實驗室,根據官方正式出版的厚厚的校史講述,現在學生還在使用的那個實驗室,正是我祖父一手建立的。雖然現在看來,不少設備都很土法煉鋼的簡陋,但據說當時根本沒有甚麼預算去給他弄,是他自告奮勇,用最省錢的方法建造起來的。因為這個實驗室,祖父就名垂校史,也打破了和校長華洋之間的隔閡,這一點,相信他是十分欣慰的。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