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恆大的債務如果真的出問題,牽涉的層面會很廣。他的融資方法,直接從銀行貸款的不多,那些理財產品也不是真的算很大規模,但是那些工程款項都怎麼支付了?實際上,就是靠出付票據(就是IOU),讓工程承辦商自行拿去銀行或金融機構抵押了貸款。票據有利息,抵押給銀行貸款也有利息,就看恆大給的利息多還是銀行貸款要給的利息多。

當恆大的信用還是被認受的時候,那些票據還可以用來抵押拿融資,但是現在銀行和金融機構都不願意了,這些票據對於那些工程承辦商來說就無用了。而且,現在未兌付的這些票據到底有多少,無人講得清楚,有多少已經被承辦商拿去抵押貸款的,也無數。一旦這些票據全部成為廢紙,工程承辦商有多少會賴帳不抵押貸款得來的款項不還,也無法說清。這樣的金融系統性風險,怎麼都不能說小事,更加不是只是影響樓價那麼簡單。

參與在直接或間接(憑恆大發出票據發放貸款)融資給恆大的銀行與金融機構,或許不像當年雷曼那麼多和大。但是總額兩萬億以上的債,要是真的違規,震撼還是會非常大的。你那位讀者太小看這債務結構崩潰的潛在破壞力了。

還有,就是那些憑恆大票據貸款給工程承辦商等企業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有否透過其他的「理財產品」,將這些資產(即是人家的債務)打包賣給其他客戶?如果有,規模有多大?如果恆大的直接債務或者間接債務違約,有多少「理財產品」會受到牽連?你那位讀者真的以為內地過去十幾年,無學美國當年搞ABS、CDO?他應該看看一兩年前內地已經在討論的「剛兌危機」問題。

內地那些理財產品,風險更不清晰,給出的利率往往高得不合情理。一切債務未到違約的時候,還能夠兌付,但是底層的債務——如恆大的那些——出問題的時候,衍生出來的那些「理財產品」就會火燒連環船。

簡單來說,如果收取了恆大票據做抵押然後貸款,在那些銀行或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上應該可以看出來的,除非它們已經把債都打包到了不同的「理財產品」,也就變成其表外的,理論上對沖了風險,違約風險轉移到了買了理財產品的。然而,內地相關法規只能說是比當年美國對subprime的規管更缺位,那到底,相關風險那些銀行和金融機構還承擔了多少,在這個極不透明的體系內,無人能說清。

剛兌就是說,即使明明你把風險轉移給買了你產品的人了,如果相關資產出問題,本來應該是買了那些產品的人和機構要承擔的。但是政府強迫發行者繼續兌付至少部分,也就是像雷曼迷你債券那樣。

Files

Comments

K小白

就是一切都“無底” 才可怕 一個謊言國度

Chris Chan

反正人民買左幾多都係韭菜,外國機構投資者就最多印多 d 人仔黎還俾你。一個唔透明既國家,要處理呢 d 反而彈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