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祖父作為廣東省大埔縣的「鄉下」家族中人,生於民國時代,究竟讀大學之前是讀四書五經私塾、還是現代化的中學,尚待考據,但肯定的是當時讀書並不容易。後來他以新移民的身份,得以在香港從事教學,除了有大陸時期的實戰經歷支撐,出身當時的國內名校,相信也是原因之一。

他是中山大學的畢業生,家人說他是物理系畢業(他後來在香港教物理),但我翻查資料,相信應該是工學院畢業,主修機械工程,並因為歷史的機遇,成為了一個無線電專家。而在那個時代,中國的大學生並不常見,有時候一個大學畢業的學歷,就足以成為中學校長、甚至在大學任教,也是不是實業家聘請當管理層的對象。

中山大學成立於1924年,由當時廣東的三所大專院校合併而成,後來其他大專院校又陸續併入,令中山大學成了南中國首屈一指的綜合性大學。它的成立背景,是孫中山親自拍板的「教育工程」,當時中國南北依然分裂,而南部缺乏北大、清華那級別的一流大學,於是孫中山就想集中資源,與北方名校分庭抗禮。學校最初名叫「國立廣東大學」,並在孫中山死後改為「中山大學」以紀念他。根據年齡推算,祖父入學之際,應該是中山大學的工學院剛成立之時,而不少有關學科,都是當時的新興事物,例如祖父專攻的無線電,那時候懂的人就非常少。

孫中山創立中山大學,與香港似乎也有一定關係。他本人畢業於香港西醫學院(即後來併入香港大學的港大醫學院),因此也算是香港大學校友,港大成立於1911年,不但是港英政府培養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整個南中國、乃至東南亞的一流學府。滿清覆亡後,不少遺老鴻儒都走到香港大學任教,禮失求諸野,這令香港也成了文化綠洲。1923年,孫中山返回香港大學演講,地點就是今日的陸佑堂,他的演講內容今天也可以重溫,總之就是高度肯定英國殖民管治的效率和貢獻。一年後,中山大學就成立了。對孫中山而言,這是他畢生的教育心血,希望中山大學能與北大、港大分庭抗禮。

基於這樣的背景,中山大學成立之後,師資陣容相當鼎盛,第一任校長是國民黨內大儒鄒魯(同樣是大埔縣同鄉),然後的校長是蔣介石的結拜兄弟戴季陶(即蔣緯國的生父),教授包括郁達夫、魯迅、傅斯年、郭沫若、顧頡剛、俞平伯等傳奇人物,不少是逃避北方戰亂,南來到相對穩定的廣州,這和另一批鴻儒走到更遠的英屬香港大學任教,如出一徹。加上不久陳濟棠主政廣東省,非常重視教育經費,把中山大學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結果在南中國,「中山大學畢業生」這品牌,當時的含金量就很充足。今日的中山大學雖然也是國內名校,但較諸當年,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祖父大學畢業後的故事,下一章再談,至於中山大學的故事,不久就出現反高潮。日本侵華後,中山大學西遷到雲南,勉強維持教學,到了抗戰後回到廣州,然後中國政權就易手。在中共的「舉國體制」主導下,本來的中山大學被煎皮拆骨、分拆合併,令本來的校友網絡、品牌效應和identity蕩然無存,這是共產黨對任何形式的組織都戒懼的條件反射。

近年不少中山大學學生,都到香港修讀碩士;香港「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教授本來長期以中山大學為基地,研究中國公民社會,要不是香港出現巨變,很可能今天反而在那裏工作,而不是來到台灣。至於我目前在台灣工作的國立中山大學,同樣聲稱是孫中山時代的中山大學「復校」,不過那已經是八十年代的事,承繼了多少道統,也是心裡有數。「真中山大學」的輝煌,就唯有通過歷史,才能憑弔了。

Files

Comments

Kirishima

手文之誤- 戴季陶應為蔣緯國生父,而非蔣經國

Tatsuya

講到煎皮拆骨更甚, 係同期嘅廣州嶺南... 中山大學至少存續得到, 嶺南原校直頭被奪舍, 拼埋入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