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我從來沒有回去過廣東省大埔縣這個客家「鄉下」。雖然新界有不少客家圍村,但「東江客家」是另外一系,雙方不見得有特別交情,生活習慣也不見得一樣。一直倒是很想參觀福建的客家土樓,那是繼開平碉樓之外,另一個就在附近、以為可以隨時去、而始終未去的景點。曾經到過最有感覺的一個客家村落,反而是幾年前某天心血來潮造訪的深圳大鵬古城,但那也不是純然客家人聚居。至於大埔縣的祖廟、祠堂,我是一無所知,只能想像。

但我知道,我們家到了我曾祖父、祖父這一代時,在廣東省大埔縣,依然屬於「地主階級」,家族似乎也不小。1949年前後,似乎他們很多都離開了,有些像祖父那樣來到香港,有些到了海外。

互相維繫的,就是靠一份族譜。

印象中,有一次一位叔父好奇查過族譜,原來到了我這一代,supposed依然應該要跟隨族譜取名字;當然,那時候,父母一代已經不理會。而且這樣取名,可以很尷尬。

我祖父一代,族譜剛輪到要用「玉」來取名,這對家族無數男丁而言,自然是非常大整蠱。也許從前在「鄉下」,他們不覺得以「玉」來命名男生有何奇怪,像太平天國的英王就名叫「陳玉成」。但來到香港的廣東話語境,就相當彆扭。

假如我是太公,有一個「玉」字,大概就會改「玉龍」、「玉虎」、「玉豹」之類。但他的品味似乎不一樣。

例如我祖父有一位弟弟,即我的叔公,大家叫他「燕叔」,全名就是「玉燕」,沒有人看得出來那是一個男人。

祖父是很好勝的人,來到香港後,大概被取笑過,毅然「破除家規」,親自把「玉」字變成「耀」字,當堂充滿男子氣慨。至於他本來的族名?和楊貴妃一樣,名叫「玉環」。

到了父親這一代,本來應該排到「才」字輩,但我祖父不知道出於甚麼原因,或許是要「本土化」,就沒有直接跟隨。但為了顯示自己依然是家族成員,卻又為每一個兒子都改了一個自己才知道的「族名」,所以我的父親和叔父們,也有一個「才」名,從來都沒有用過。大概唯一「用途」,就是他們終於肯陪祖父「衣錦還鄉」的時候和鄉里使用,而當然,這件事只是平行時空,從未發生過。

到了我這一代,例如美國出生那些cousins,其實有中文名已經很難得了。至於我有沒有族名,以我所知是沒有的,但關於「家族」我不知道的實在太多,似乎不少傳統文化習俗,早已隨著老人家離開而永遠消失。

Files

Comments

Dada Ho

教授原來祖籍是大埔,我老爺都是,好窮,不過,讀書堅得,常嘲笑孫輩們補習,當年滿山跑,自己讀書,考上大學,出了省城,改變命運,做埋化學教授,今年八十歲啦。其實我老竇那邊更傳奇,也有類似你祖父自己改名的行為,今年也九十歲,很喜歡聽他講以前廣州野史。陳濟棠,李朗雞,日本仔打到來的故事。

Chocobean

龍虎豹😂....玉燕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