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不經不覺,幾年前,序言書室已踏入第十年。雖然我經常自覺是一名離地中產,但每當走進旺角鬧市中的序言,看到那些社會科學著作,始終感到莫名親切。也許,他們實踐了我們因為追逐名利、養妻活兒,而早已放棄了的夢。

不少人認為,在全球化時代,獨立書店是沒有前途的。但近年國際趨勢,卻似乎證明了相反的現象。大型書店確實可以壟斷市場,但在這個讀者上網多於看書的年代,這種壟斷,本來就不設實際。受互聯網閱讀、銷售服務衝擊最顯著的,反而是大型連鎖書店:畢竟論方便,大型書店怎也及不上網上的亞馬遜;而講求讀書感覺的人,又怎會喜歡大型書店?

獨立書店之所以「獨立」,自然不在於包容,而在於自己選書的獨特品味。這就像在Facebook一類社交媒體,要比併齊全、包羅萬有,是不可能和大集團競爭的,但只要個性化、專注單一物件,無論多麼冷僻,都可以建立天地,再spill over到其他範疇。古箏專家有了認受,可以開教室;建築學者勇於crossover,也可以辦考察團。序言的個性,自然和它的老闆們息息相關,因此左翼味道甚濃,對哲學的關注甚多。根據傳統思維,在資本主義市場,這些都是票房毒藥。但序言生存至今,卻證明了個性化的品牌,起碼有不能否定的市場。再看互聯網上,一些主打普及哲學的專頁,居然漸受歡迎,更可見這條路,應是走對了。

這條路走下去,還可以怎樣?誰也不知道,但相信還有很多突破,尚待發掘。例如目前出版成本越來越便宜,print-on-demand也成為新形式,獨立書店更有本錢去出版自己的著作,虛實相間,而無須太擔心銷量。獨立書店和讀者的溝通,例如那些讀書會、交流會,本身就是可以變成讀物的寶庫,在千篇一律的全球化時代,這些不能取代的內容,才是王道。

至於從書店建構一個個網絡,自然並非新鮮事,古今中外的成功案例極多,甚至能影響一地思潮;但有了互聯網,把這些網絡結合、轉型,例如讓喜歡國際關係的通過「小圈子big data」,得到創立深度旅行社的機會,這卻是這個時代的新猷。對序言而言,類似可能性,只會更多。因此,我們更希望和序言繼續有不同合作空間。

說到國際關係,以序言為代表的獨立書店,在華文世界並不孤獨。我常到的台灣、新加坡,都有不少獨立書店:新加坡獨立書店草根書室的創辦人英培安,早年就是受香港二樓書店啟發,將獨立書店營運模式放在新加坡實踐;比香港走得更前的台灣,則是不少香港二樓書店東主的朝聖對象。這種超越地域、政治的身份建構,讓一眾文青走到異鄉,立刻就能他鄉遇故知,這除了是「獨立書店大圈子」的浪漫,也是另一種新型國際關係的建構。

香港的未來如何,大家心中有數,但從序言這類模式的毅立不倒,我們卻彷彿看到一絲曙光。無論那一線曙光能否長存香港,卻肯定是屬於我們的,也會常存我心。

Files

Comments

Chung

係香港唔去獨立書店,去所謂既"大型書店"基本上一半都係食譜同旅遊書。

Gary Lee

計計數,認識老闆差不多二十年了,雖然不算太熟。序言開張時就已經去過,那時書沒濟得那麼多,窗台的讀書閣在旺角實在別有韻味。 不知何年何月可以再去了。

Dada Ho

屹立不倒,估計教授都是用書面語來思考寫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