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介📖】破解「自古以來」史觀:韓國學者眼中的「大唐胡漢帝國」 (Patreon)
Content
當一個國家的思想越來越封閉,我們自然更要多讀書,即使是歷史書,也可以很有啟發。除了近年異軍突起、以去漢族化和帝國化為主軸的「新清史」,「新唐史」也相當可觀,而南韓學者朴漢濟正是領軍人物。
我們的傳統歷史書,簡單以「朝代更替」(dynastic cycle)的線性發展講述「治亂興衰」,同時強調「中華民族身份認同」,但韓國學者就沒有這樣的包袱。在朴漢濟眼中,中國最自豪的「大唐帝國」,其實算不上「中國」歷史,因為這個帝國根本是一個「胡漢合流」的多民族國家,和今天中國政府強調的狹隘民族主義全然不同。
這也不是韓國學者才有的視野,中國歷史學家陳寅恪也是以「關隴集團論」,來解釋這段歷史。關隴集團是南北朝的西魏、北周、隋、唐的核心管治階層,由鮮卑等胡人結合漢族地方豪強而成,府兵制等都是這個集團的基本制度,也因此遠比漢人政權有開放的世界觀。在「關隴本位史觀」,隋朝速亡的原因,就是一家人出賣了集團利益,於是被集團其他成員聯手取締,而李唐一家充滿胡人DNA,絕非「首先是中國人」這麼非黑即白。
唐太宗除了是皇帝,還是「天可汗」,而對西域諸國,他「首先是可汗」。這就是作者演繹的「可汗概念圈」,大唐帝國對這些地方,都另有交往模式,也沒有確立絕對的主權,卻有七十多國來朝,邊遠省份享有「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稱為「羈縻省」,這好比羅馬帝國的多民族行省,因此大唐文物往往充滿異國風情,景教、摩尼教、拜火教都是一時風尚。當時文化也吹「胡流」,就像今日「韓流」,可說是當時的「全球化」。
大唐鼓勵各國移民、留學、做生意,管治階層高層充滿胡人,特別是歸化將領,不少來自朝鮮半島或西域諸國。國內也專門設立官職,負責類似拜火教信徒事宜,還規定只能由歸化人出任;國內也有「小阿拉伯」、「小百濟」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好比今日美國的「小西西里」或唐人街。這又像美國的affirmative action,大唐少數民族當官、考科舉,都有一定優惠,假如這是「首先是漢人」的國家,斷不會如此。
根據傳統史觀,大唐衰落的轉捩點是安史之亂,但根據這個「胡漢帝國史觀」,安史之亂正正反映帝國開始不再包容,而安、史都是胡人大將,開始要rediscover自己的identity。之後大唐開始打壓各種宗教,從世界級帝國大幅度萎縮,「中國」的概念也同樣越來越狹隘,變成今日的「愛國主義」,失去了對多元文化的真正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