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這本書的作者麥子均博士是我在牛津大學的師兄,這段歷史我也在眾多不同渠道閱讀過,但因為近來的研究,才正式從頭到尾讀一次他這份論文。立論很簡單:中共建政後,英國為保住香港這塊殖民地,對中國刻意遷就,這方面和美國當時麥卡錫時代的圍堵政策背道而馳;但另一方面,為了嚇阻中國武力收回香港,英國又要依靠美國在區內的軍力;中國則利用香港,嘗試分化英美的冷戰聯盟。這三個大國的複雜互動,就在我們身處的香港上演,但絕大多數身在其中的香港人卻懵然未覺。就像今天各國的互動同樣雲集香港,但要不是這場反送中運動,又有多少香港人留意?

雖然這些都是歷史,但不少細節,卻依然值得我們今天參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究竟美國有沒有具體承諾,當中國武力取回香港時,會幫英國協防。而這樣的重點,雖然英國反反覆覆提出很多次,但美國一直都沒有正面回應,儘管態度由最初的消極,變成後期艾森豪威爾的客氣外交詞彙「願意和英國一起並肩」。這就像今天美國對台灣的態度,無論怎樣,都未願意提供一張blank cheque,這正是外交的留白,對兩岸政權都留有最後一手。不過美國這樣的態度,已經足夠英國借力打力:不斷讓美國軍艦訪港,加上外交管道對中國傳遞的英美特殊關係,多少都對中國遵守條約構成一定制約。究竟美國是否紙老虎,就無從驗證;這就像今天美國是否制裁香港金融機構,也是一個難以驗證的nuclear option:理論上,美國有能力根本改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這是備而不用的,要是真的用了而無效,整個區域格局,就真的要重組了。

另一大重點是英國除了借用美國國威抗衡中國,也要不斷對中國虛與委蛇,以免給予北京提前收回香港的藉口。中英兩國有不少秘密協議,都是保證不讓香港成為反共基地、不讓香港民主化,而每次周恩來對英國關於香港放狠話,英方都會「深切反省」。韓戰期間,香港成為突破聯合國禁運的棋子,自然有英國隻眼開隻眼閉的成份,中國對此也心領神會,所以才避免高調批評「英帝」,也讓香港繼續發「國難財」下去。英國知道中國的底線,是不讓英國捲入台海戰爭等更大的區域爭霸,所以一直把既得利益範圍鎖定在香港,這種默契到了彭定康時代才真正打破,後續發展也延續至今。

本書提及的美國禁運政策,雖然針對中國,對香港也是誤中副車,最後香港的英商、華商聯手施壓,這就像今天香港商界對美國制裁的態度。不過有意思的是,美國的禁運,卻促成了香港的經濟結構性轉型,從此發展了自己的生產線,也開拓了中國以外的海外市場,反而加速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這就像北歐小國芬蘭在對蘇聯屈服的「芬蘭化」政策後,為了繳付天價賠償,反而促進了自身經濟轉型一樣。

至於美國在香港的間諜活動,也是英美博弈的重要一環:美國確是希望以香港為「了解」中國的情報基地,把從中國大陸撤離的人員,都聚集到香港,就像現在香港美領館不少人都聚集到台灣一樣,同時也支持了一些機構、出版和個人,這些自然都被北京一一算帳,今天就算是「算總賬」。英國對一些美國做法,予以完全合作和支持,例如和美國、澳洲共同建立電波基地,截聽中國大陸通訊,就是到九十年代依然運作的公開秘密。加上香港華人對港英比對美國信任,不少寶貴資訊,都是英方主動與美方分享。但美國一些行為,卻令應該擔心過份挑釁而被終止,典型例子是香港電台本來會廣播《美國之音》的廣東話節目,但因為內容「過份反共」,而被港英「DQ」,改為播放自家製作;一些美國領事館的中文出版品,也會受到港英警告,原因又是避免給予中國口實。香港特區政府上一代公務員師承英國,本來懂得這種進退有道的外交手段,可惜到了今天,除了鐵了心赤裸裸一邊倒,就甚麼都不懂。香港的國際故事,在地理香港恐怕快吿一段落,可幸香港人的國際故事,才不過剛剛開始。

Files

Comments

Nelson Chan

多謝沈博士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