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Downloads

Content

中大DQ學生會,校方主動拿學生出來交人頭批鬥,這除了是典型的文革式自保行為,也反映「新香港」管治模式的「水平」。

諷刺的是,在真正的文革時代,港英政府反而會對直接挑戰港英管治的大學生,留下包容的天空。

當時的大學「國粹派」,今天看來就是狂熱毛派份子,主張「認祖關社」,但其實「認祖」是實、「關社」是虛,宣揚的是中國早晚要從英帝國主義手中「解放」香港。以今天基準看來,自然嚴重「危害英國國家安全」,港英也不是沒有讓政治部監察他們,但還是容許這一代香港大學生,逐漸成為香港主流社會的精英,不少更在香港回歸後成為達官貴人。

而且當時的國粹派,在校園製作的文宣,更是赤裸裸挑戰港英管治。

圖中是港大《學苑》的經典文章,發表於1972年,來自當時的《學苑》國粹派總編輯馮可強。文章標籤港大為「帝國的大學」,只為帝國利益服務,屬於港英政府的陰謀,目的是培養一代一代的小買辦,讓他們遠離「祖國」懷抱,所以港大應正名為「反帝大學」。

港英有甚麼回應?其實絕大多數學生,都是激情的,但畢業後也是要工作的,港英會吸納其中一大批英文好、曾有抗爭姿態、但average平庸的人(例如港大學生鄭月娥),去確保政權繼續能有新血、而又不影響到權力核心。

港英也會marginalize意識形態非常頑強的異見學生,例如上述馮可強據說終生被排拒在公務員及英資體系,但與此同時,港英卻不會把路封死,而是默許他們開宗明義投靠親中陣營,那同樣是社會向上流的(比較迂迴的)路。好處是令社會不致於全面繃緊,而且到了關鍵時刻,和這批沒有被全面打死的對手,依然有對話空間。

還有一批港英既不吸納、也不有限度打壓,這些通常成為文化人,無論說出來的意識形態多麼激進、或另類,港英都有意識地塑造他們的「cult」形象,既反映社會的多元,有能有效避免他們步向主流,變相也是釋放社會矛盾的方法。

可惜到了文革2.0下的「新香港」,只剩下無限表忠這一個選項。這樣的社會,有前景嗎?大家心照。

Files

Comments

Gary Lee

唔止係胸襟氣量,實際係自信。所謂十四億人乜乜乜,根本性只係文宣下嘅子虛烏有。佢地今時今日嘅所謂民族概念,建基於咩,佢地比我地更清楚。一放鬆就出事,造就各省各地方嘅專權階級可以在自己地方橫行無忌為所欲為。呢個咁嘅權力分配,續漸導向社會不公越黎越嚴重。反對勢力越高漲,政治收得越緊。惡性循環下去,當經濟紅利時代過去,越黎越多人民不能分享到社會資源,就會有反抗力量出現。由於政治收緊,沒有任何渠道給反抗力量見光,反對抗力量就會趨向暴力同黑暗,一發就會驚人致難以收拾,就算收拾到都會元氣大傷。五千年社會皆如此,我睇唔到共產黨有咩咁把炮可以逃離呢個命運。

K小白

如果土共有咁嘅氣度同頭腦,就唔會有文革啦 一次又一次咁輪迴 成日話14億人難管治,唔可以照抄外國 天下大勢就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㗎啦 “難管治”只係想獨攬大權,攞盡現有利益嘅藉口,用支那典型大一統思想借屍還魂咋

Li Kaifong

我有一位比我年長廿年的朋友經歷過那個「火紅的年代」,他是讀中大的,是當時少數的沒有左傾的學生。他說那些「國粹派」同學連校長都買佢地怕,雖然要畢業了,還任由他們讀多年,即係「搞運動搞多年」。我說那些人一腔熱情,應該很幼稚吧;他說他們擅長於鬥爭,其實是不幼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