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深度評 🇮🇱🇵🇸🇨🇳🇹🇼】 外交大忌:暗殺哈瑪斯談判團長,與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被暗殺不遂的往事 (Patreon)
Content
哈瑪斯政治局主席哈尼亞被暗殺,影響可能超過以往任何一個被暗殺的哈瑪斯領袖。這不是說哈尼亞的影響力比其他人都大,而是根據國際關係慣例,「兩國相爭不斬來使」的傳統,在古今中外基本上都被尊重。而「來使」,其實就是 diplomats。
此刻以色列和哈瑪斯交戰,哈尼亞負責代表哈瑪斯與各方談判,卻被國際社會普遍相信是由另一方暗殺。長期收容哈尼亞的卡塔爾首相說的是實情:當談判一方暗殺另一方的談判代表,這樣的談判怎會有可能成功?
此刻以色列並未承認責任,但認為不是以色列動手的輿論近乎沒有。無論哈尼亞要對哈瑪斯的恐怖襲擊負多大責任,如果以色列最終被「斷正」,這次行動直接導致失去的道德高地,可能需要非常長時間才能恢復。
這時候,我們值得重溫一則歷史往事。兩者並非直接可比,但提出來,自然因為也有「間接可比」的不少枝節。有多少 takeaway,大家就自行決定好了。
話說差不多70年前的1955年,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權企圖在英屬香港暗殺大陸中共政權的總理周恩來,是為「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當年周恩來一行人要到印尼出席萬隆會議,由於沒有直航,要在第三方英屬香港轉機。台灣特務潛入香港啟德機場,在中共專機成功放置炸彈,最終客機在上空被炸毀,周恩來臨時改坐另一航班倖免於難,最後死於空難的變成另一批人,包括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港澳工委最高領導人)黃作梅。
關於這次暗殺事件,我們曾經在不同角度介紹過,也是香港涉外關係的重要大案。這次要再提,因為周恩來當時代表中共政權出席萬隆會議的性質,令他多少有了國際關係的「來使」身份。如果台方在其他場合企圖暗殺周恩來,對象就是敵對勢力的一個領導人;但在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行程中對他暗殺,卻是要暗殺一個和談代表,效果就很不一樣。
當然,「萬隆會議」不是簡單的和談,也不是和台灣直接有關。但也不是無關。萬隆會議是不結盟運動的里程碑,當時以「第一屆亞非會議」之名進行,召集一批新近獨立的亞洲、非洲國家討論在兩大陣營之外的合作。當時世界承認中華民國的,依然遠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多,但在不結盟運動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印度,卻力主讓中共代表「中國」參加。不過中華民國也有自己的不少盟友出席,例如日本、菲律賓、伊拉克等等。而怎樣避免冷戰波及更多地區,正是會議主軸之一。
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之前被台方暗殺不遂,對台灣而言,無論成敗,都是弊多於利。英屬香港不得不將這次行動列為「恐怖主義」,台方也不敢公開直接承認責任,結果在香港的國民黨情報中心被大規模清除,作為英方對中共的交代,就連台灣的最重要盟友美國也不敢表示任何形式的認可。周恩來利用這次事件,在萬隆會議對第三世界大打悲情牌,贏盡口碑和同情,各國都對空難一致譴責。
至於周恩來是否早就得到情報、而依然安排其他同事坐上航班、再施展苦肉計,就是歷史懸案。
說回哈瑪斯的哈尼亞。
外交界普遍假定他在談判的角色,令他本應擁有一定程度的「免死金牌」。美國總統拜登終於發表官方評論,認為暗殺哈尼亞無助推進中東和平;如果哈尼亞是一個單純的哈瑪斯軍事領袖,拜登就不可能有這樣的「定性」。
如果這一點被打破了,以色列有了這次疑似暗殺談判對手的前科,日後要和任何對手談判,都會艱難百倍。畢竟連談判對手自身的人身安全都隨時不保,這樣的前提,又怎能讓以後的談判者心安?如果讓步太多,他們回國,就會成為賣國賊;但讓步不夠,又會隨時被暗殺。
這樣的談判使者,近乎要進行不可能的任務,需要真正的死士。
相信到了他朝以色列需要「大和解」之時,這一筆帳,只能全部推到內塔尼亞胡一個人身上,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才能輕身上路。就不知道能否等到那一天。
當然,以上分析建基於沒有峰迴路轉的新證據,例如證明是巴勒斯坦敵對派系或伊朗其他派系所為。目前看不到任何類似可能性存在。
▶️ 以軍加沙大戰最後一役:過百萬難民困居哈瑪斯最後根據地拉法,西方各國極限施壓,內塔尼亞胡會不惜一切強攻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MpnY8q-3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