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今年全球有不少選舉進行,最多人關心的自然是美國、英國、台灣大選,但其實這麼多選舉差不多同步舉行,相互之間也有連鎖效應。剛完成不久的印度、土耳其、南非大選結果,都令主流預測大跌眼鏡,《紐約時報》甚至稱之為「民主勝利」、「強人模式的失利」。

這種說法有點過份簡化,但確實反映了過去十年大行其道的「獨裁者2.0」模式始終有其局限;但這些局限本身,又同樣有「局限的局限」。

讓我們詳細談談,先交代一下這些結果對短期國際形勢的影響:

在印度,莫迪以強人姿態進入第三個總理任期,但這次他的人民黨失去了國會多數黨地位,只能和盟友聯合執政,長期被莫迪打壓得接近泡沫化的國大黨和尼赫魯-甘地家族則敗部復活,和選前莫迪展現的自信大有落差。有關莫迪執政的種種問題,連日《大師班》對印度朋友 Debasish 的訪問有很清楚的表述。

這樣的結果,反映了莫迪也逃不掉長期執政就會腐化的定律。這次國大黨最成功的宣傳,就是批評莫迪成為了億萬富翁,與商界關係非常密切,一般人卻依然貧窮。諷刺的是,本來這些批評就是莫迪用來打擊國大黨和尼赫魯-甘地家族的說法。

失去了國會絕對多數,莫迪不得不和兩個關係相對友好、但強調世俗主義的政黨分權,相信難以再繼續以「印度教至上主義」製造民粹議題。如果「印度教牌」開始失效,而貧富懸殊不能解決,莫迪還有甚麼維持強勢的手段,就有依靠外交動作轉移視線的可能(參考這兩日會員區和《軍武器研》Larry 就印度 Vs 中國軍力的討論)。而印度地方權貴習慣見風轉舵,下屆大選可能就是國大黨回朝的最大機會。

昨日我們也講述了南非大選的意外結果,白人種族隔離政權終結以來長期執政三十年的非洲人國民大會(ANC)也失去了國會多數席位,也是要組成聯合政府。而且非國大的合作夥伴還不是莫迪那些盟友,而是真正的反對黨,目前還未有怎樣組成的最終方案出現。雖然在曼德拉時代,也出現過「大和解」過渡政府,但此一時、彼一時,現在非國大失去了壟斷地位和道德高地,聯合政府很容易裏外不是人,體制外的激進政黨就可能進一步坐大。近年南非的經濟發展勢頭已經落後肯雅等非洲國家,國內治安問題又越來越嚴峻,未來變數只會更大。

此外,另一位以民主政治建立強人基礎的代表人物、又是執政超過十年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領導的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也在月前地方選舉大敗,掌控的地方由39個降至24個;反對黨「共和人民黨」(CHP)卻成為得票最多、得到地方政權最多的大贏家,管治地方由21個增加到35個。CHP 上次得到這種勝利,已經是1977年的事。

最值得關注的是自從埃爾多安大權獨攬,土耳其的城鄉矛盾卻越來越尖銳,這次反對黨成績最好的都是伊斯坦布爾、安卡拉等等大城市,還從執政黨把另一些大城市的管治權搶了過來,現在控制了全國80%的經濟實力,這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數字。除非出現突發情況,埃爾多安要成為真正的「哈里發」,似乎已經此路不通。

然而這些結果,真的代表「獨裁者2.0」的「唯一出路」嗎?自然不是。同樣在今年,俄羅斯也舉行了「選舉」,「獨裁者2.0」模式的鼻祖普京「大帝」,就以88.48%狂勝「連任」,過程毫無懸念,而且投票率也高於上述案例。對比之下,我們可以得出甚麼啟發?

(待續)

▶️ 香港不會再有以往的選舉:「獨裁者2.0」與俄羅斯「威權民主制」的啟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JdGlmBtMs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