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歐洲議會選舉結束,不少媒體都以「極右抬頭」概況選舉結果,這明顯是過份簡化的解讀。歐盟的結構本身就非常複雜,整個模式參考了美國憲法,處處充滿互相制衡的設計,歐洲議會的權力從來有限,說白了,歐盟的任何機制,本來很難產生突如其來的戲劇性結果。英國脫歐是一個例外,所以真正能夠反映任何趨勢的,不會是歐洲議會的選舉,而是主要歐盟國家(其實就只是法國、德國)的內政博弈。而二戰之後,西德憲法又以希特拉通過民選程序上台為最大警惕,同樣以內部不同部門、聯邦與地方互相制衡為原則,要出現突變,又比實行總統制的法國困難得多。為甚麼很多評論由歐洲議會選舉直接跳到法國未來,這是一個宏觀背景。

那究竟歐洲議會選舉有多重要?

歐盟作為一個「超國家個體」,有自己類似三權、多權分立的機構。歐盟立的法不會取代各國政府的自行立法,也不會涉及各國內政,在兩者法律條文演繹有衝突之時,則以歐盟法作為優先,歐洲議會也負責通過對歐盟整個機制的財政預算,但此外那些外交層面的決策,歐洲議會的一切議案都只是作為「參考」,依然是歐盟成員國政府直接討價還價的「歐盟執行委員會」所決定。換句話說,歐洲議會的各國議員不能影響各成員國的內政,與各國自己的民選議會和政府毫無從屬關係,又不能影響歐盟作為一個超國家個體的外交政策,主要實權就是部份的立法權、撥款權,和通過歐盟執行委員會的主席任命。

說是「部份」,因為歐盟整個立法過程當中,就像主權國家,都要涉及幾個不同編制。首先,主動負責提出議案的,就是實質上的歐盟內閣「歐盟執行委員會」,也就是目前馮特萊茵當主席那個。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的人選非常重要,需要成員國首腦一致決定,再由歐洲議會通過,至於「歐盟執行委員會」的委員就是各國政府各自委任一人代理。

歐盟的立法機關也有實質上的上下議院,民選的歐洲議會是下議院,「歐盟理事會」則是上議院。歐盟理事會的內部投票機制是根據成員國的人口比例而產生,由各國政府代表投票,也就是大國如德國有比例上重要得多的票值。在實際操作,任何立法都會在歐盟執行委員會、歐盟理事會、歐洲議會三方之間「醞釀協商」一輪,也就是討價還價,歐洲議會通常是最弱勢的一方。這樣的程序,自然難以出現大幅度的政策逆轉。

由於歐洲議會缺乏太多實權,在每次選舉,經常都會作為各國選民反映對本國內部政治不滿的 protest vote。很多在本國國內影響力有限的政黨,例如在極左、極右兩極的政黨,都會在歐洲議會選舉得到非常好的成績。但有時候,protest vote 也會慢慢弄假成真,因為歐洲議會議員畢竟也是議員,擁有了發言平台,如果表現出色,總有機會影響國內輿論。加上歐洲議會內部是根據跨國「黨團」劃分,各國政客都會從中串連到其他國家的「同志」,有了「外國勢力」聲援,也容易令本國勢力吸收人家的經驗、乃至資源去壯大。

以英國脫歐前最後一次參加的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為例,「第一大黨」居然是 Nigel Farage 領導的「脱歐黨」,得到30.5%選票、29個議席,然後是自民黨、工黨、綠黨,才輪到只有8.8%和4席的執政保守黨。之前那屆201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Nigel Farage 的英國獨立黨又是「第一大黨」,得票26.6%、得到24個議席。然而在國內選舉,Nigel Farage 的政黨頂多只能在國會拿到一席,例如在2019年,脫歐黨得票2%、0議席;2017年,英國獨立黨得票1.8%、0議席;2015年是意外高峰,英國獨立黨得票12.6%,有了一席。其他國家選民投票給歐洲議會選舉時也有類似情況,就算沒有那麼極端,也終究不能和投自己的國會直接類比。

(待續)

▶️ 歐盟分裂、東歐升西歐降:波蘭可以取代法國領導歐盟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5KRyHHFOs

Files

Comments

悉尼 袋鼠

對一啲以打左膠*為己任嘅KOL,任何size嘅 『極右抬頭』,都可以用嚟打飛機。 *主要係拍定義上濫用左膠一詞

HK Glory

為何法國要咁緊張,提前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