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曾經有一位年青朋友私下慨嘆:在西方參與政治,一切都是充滿正能量的,大家覺得改變有可能,又不用每一刻都在計算。但換了香港的大環境,一切都是充滿負能量的,已經不會相信任何可能性,就像中國大陸那樣犬儒,我們從前學習的那一套價值觀,真的不是「普世」。

每次讀到美國民權運動背景的歷史,都會想起這一番說話。早前看過一部 Netflix 電影《The Best of Enemies》,很想推介,但寫下推介文字之前,又首先再次想起這番慨歎。

這部電影是真人真事改編,就算沒有讀過這段歷史的朋友,也完全可以預知劇情結局。但就算是這樣,到了童話式結局出現,還是會講一句:「咁都得?」 這樣的結局,恐怕在中國大陸、「新香港」、乃至舊香港,都很難發生。

至於為甚麼美國可以出現,這就只能各自表述。

電影背景是1971年,美國民權運動得到初步成效,但種族隔離措施在不少地方依然繼續,於是就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抗爭運動。一方面,明眼人看得出平權是大勢所趨;但另一方面,另一種明眼人也看得出很多人骨子裏都不完全接受平權,這個「市場」,始終奇貨可居。有一些反對平權的人是出於「理念」,另一些純粹是情感投射,還有出於計算、出於peer pressure 等等,不一而足。

劇情講述北卡羅來納州一間黑人學校毀於火災,學生被送到白人學校應急,而白人社群非常抗拒融合教育,兩派領袖劍拔弩張。白人那邊由3K黨代表,黑人那邊則由民權運動的地區領袖代表,須知當時依然存在走激進路線的黑豹黨,所以雙方都有條件讓暴力瞬間升級。

這時候,政府邀請了親白人的黑人社會賢達,搞了一系列 「研討會」(是否似曾相識?),本來打算通過一場大龍鳳消化了反對聲音就算,所以為了顯得更 dramatic,居然邀請了白人3K黨的地區支部主席、和黑人民權運動的地區領袖一齊當 co-chairs。

本來就算他們各說各話,願意一齊「研討」一個問題,已經具有劃時代象徵意義。想不到,最後結局卻是在過程中,那位3K黨領袖居然被黑人感動,改變了自己對「白人至上主義」的信念,在最後投票的一刻公開宣佈退出3K黨,並對融合教育投贊成票,震驚所有人。

而這個童話式結局,居然是100%真人真事。從此這兩位白人、黑人領袖,成為終生戰友幾十年。

為甚麼人家可以的,我們不可以?

答案當然非常明顯,也不用細表。不過上述童話結局,除了當時美國大環境已經開始改變、美國的制度保障了大和解之後的安全,與及美國存在核心價值、凌駕於其他利益之上(例如宗教),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身份認同究竟為甚麼出現。

電影用了不少暗場,探討3K黨的存在價值:主流3K黨成員都是白人的勞動階層,組織宗旨也是左翼的互助、我為人人之類,並以「黑人搶去我們工作」這類百搭偏見,作為最方便解釋一切的答案,兼 justify 自己強烈種族主義的理據。對勞動階層的白人而言,3K黨除了給予他們「兄弟情」,入面的種種儀式感、榮譽勳章,也讓很多非常平庸、一生人也和「優秀」無緣的人,得到很多「荷蘭水蓋」。

那位3K黨領袖逐漸「覺醒」,除了因為黑人領袖刻意「統戰」他的策略,也因為通過實地考察,他發現了其實大家都是窮人,而那些支持3K黨的地方政府官員其實只是用3K 黨來捍衛既得利益,卻對他們的經濟狀況漠不關心。如果要促進自己的生活條件改變,可能還是黑人民權運動比 3K黨模式更有效。而且在純功利計算的角度,他雖然從此成為極端白人社群的叛徒,卻變成美國主流社會的英雄。

▶️ 鮑威爾蓋棺論定:假如他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79iVzJpBjo

Files

Comments

Elaine Yip

如果中國大陸、「新香港」、乃至舊香港做到, 真是奇蹟出現了~

Ken Wong

值得同同樣係真人真事改編嘅BlacKkKlansman一齊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