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如果不是在飛機上看英國人Ridley Scott執導的電影《拿破崙》,相信一定不能夠看完。如果在戲院觀看,想像不到不割蓆離場的理由。如果我是一個法國歷史學者,應該已經看得爆血管而死。作為一個很容易滿足的電影愛好者,實在不得不問一個問題:點解呢部戲可以爛成咁?

拿破崙是一個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有爭議性也就是同時存在偉大和獨裁、人道和殘暴的雙面。但這部電影看不出他有任何傳奇之處,觀眾只會以為「拿破崙」像是希特拉那樣,通過聚眾發動政變上位,然後就是不斷打仗、打仗、又打仗、有贏有輸(卻又沒有提及好多關鍵戰役例如特拉法加海戰)、而最後打輸埋,跟住就「全劇完」。

當然,沒有電影是一無是處的。這部《拿破崙》有兩個切入點本來很有意思。第一個就是通過他和太太約瑟芬的書信往來,側寫當時的歐洲秩序,但結果卻表達不了拿破崙的深情一面,反而令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無能的男人。正史的拿破崙有眾多情婦,深具魅力,但電影的拿破崙對太太彷如有戀母情結,在對方跟前有時反而處於弱勢,性生活又很不協調。如果這是要反映拿破崙的內心世界,卻又連結不了為甚麼他要窮兵黷武,總之,一切都非常odd。

另一個本來很有意思的設定,就是反映了拿破崙時代歐洲王室之間的一定騎士禮儀,無論戰場上怎樣打生打死,皇帝 / 國王之間,見面還是會客客氣氣(例如拿破崙和俄羅斯沙皇、奧匈帝國皇帝的「三皇會戰」之後);就算拿破崙最終被俘,戰勝者對他都保留了對皇帝的尊嚴和禮貌。這和戰爭帶來的重大傷亡、現代化戰爭的殘酷無情,構成了明顯對比,究竟反映貴族階級的優雅還是虛偽,則屬見仁見智。然而拿破崙之所以特別,在於他「自王自孤」的氣派,與傳統王室貴族又截然不同;至於他為封建世界帶來怎樣的衝擊,電影同樣完全不懂著墨。

拿破崙本人精采之處,在於一生都充滿矛盾,既進步又保守、既溫情又冷酷、既好戰也不見得不愛人民。為甚麼有這些立體的dynamics,正是源自法國大革命的兩面性:當時的人既明白傳統制度的種種流弊,又發現打倒一切的革命同樣會帶來大量混亂和悲劇,因此都希望找到兩個世界的調和。拿破崙帝國如是,其實以「保守的革命」建國的美利堅合眾國同樣也是這類實驗。

基於這種兩面性,拿破崙頒布的《拿破崙法典》推動了整個世界的進步,但他作為一個法蘭西愛國者,卻又局部扭轉了一些法國大革命的進步價值(例如關於解放黑奴)。總之從這部電影,完全看不到拿破崙除了需要權力、和充滿不安全感之外,有任何其他的思想或理念,甚至希特拉的思想深度,都比這部電影中的拿破崙更高。

後來看見法國歷史學者對這部電影口誅筆伐之後,Ridley Scott的回應,才真的為之氣結。以下是維基大臣的summary:

Scott dismissed criticisms of these historical inaccuracies. "Napoleon dies then, ten years later, someone writes a book. Then someone takes that book and writes another, and so, 400 [sic] years later, there's a lot of imagination [in history books]. When I have issues with historians, I ask: 'Excuse me, mate, were you there? No? Well, shut the fuck up then.'"

Scott also declared, responding to French critics, that "the French don't even like themselves".

可以說出「你喺咪歷史現場?唔喺就收聲啦」這種話,已經足夠無賴。用這種精神演繹拿破崙傳奇,更是無賴中的無賴。

▶️ 莫理斯:解讀法國「怪盜亞森羅蘋」的現代致敬劇集《Lup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izx57hfTA

Files

Comments

Dxv

任性

Li Kaifong

個樣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