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這宗學術新聞未帶來太大關注,但其實訊息量很大。早前瑞士名校、愛因斯坦的母校蘇黎世大學宣佈,不再提交資訊給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世界大學排行榜,變相「退出」這個排行遊戲,原因是認為大學排名帶來虛假的期望,未能真正反映學校的科研教學水平。

當然,THE 並非目前唯一的大學排行榜,蘇黎世大學有沒有退出曾經和THE 共同發表排名的 QS 排行,則沒有提及(似乎未有)。而退出 THE 的,還有兩年前的荷蘭名校 Utrecht 大學,與及一批抗議標準不公平的印度大學。究竟是抗議個別排行榜的「影響因子」定義排低自己,還是根本性否定所有大學排名,這自然非常不同。

無論如何,究竟大學的影響因子遊戲還可以存在多久?物極必反,其實早就應該到了爆煲的時候。

當大學的「學術工作者」的主要incentive,就是要「出文」和「R funding」,而有關期刊又以種種手段「chok 排名」,所有東西就像一副失去靈魂的機器,很容易被濫用。當局者不迷,這方面,自然所有大學工作者都知道。

問題是大學早已量化寬鬆,「顧客」總要參考一些指標,去決定自己到那裏光顧(讀書、招募或捐款)。只要供求存在,替代品就要提供同樣的「服務」。

人工智能的時代,會否摧毀大學最後的知識壟斷性?功能上已經很可能,現在很多人的主要知識接收渠道,都不是大中小學的課堂。不過最後一根稻草,還是就業市場的僱主怎樣看。如果有一日,類似 Elon Musk 私人學院訓練出來的 coding 專才,會比正式大學畢業生更搶手,整個規範就很有可能被打破。如果那裏的老師賺更多錢、更有認受性,那更是 the point of no return。

面對這樣的未來,香港卻是反其道而行:更rigid的影響因子遊戲,更公然的量化寬鬆(例如恆大在「杜拜王子榮譽教授」事件中的角色),更要求所有人都被遊戲規管,與實際情況卻越來越脫節。現在香港的大學工作者薪酬絕對是全球最高,但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之間,十年之後回望,卻已經成為一座教育孤島。

然而改變的最大阻力,一定是既得利益者,例如已經拿到長約的一群,自然不可能放棄。所以現在才入行的新人,就要面對最艱難的抉擇:現在開始認真玩這個影響因子遊戲,而不知道二十年後它還是否存在?還是立刻另闢蹊徑,投資更長遠的未來?

你說呢?

▶️ 張燦輝教授:通識教育是香港的靈魂,怎可能接受洗腦教育下一代?(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l9DWOHvxo

Files

Comments

悉尼 袋鼠

以前啲專上、大學合併,主要係減省後勤人手(澳洲呢邊最終啲講師揹晒啲admin工作,marketing 嗰邊就加budget 🤦),但係而家就成為攀爬排名榜嘅捷徑。盲目信奉自由市場,教育商業化真係無眼睇。

Jim Li

IT行業一直領先其他行業,也早已經不看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