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Patreon importer is back online! Tell your friends ✅

Content

奧本海默是一個 Renaissance Man。如果不談他在量子力學範疇的專業知識和貢獻,他基本上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左翼文青,而不少人不明白正是因為他那文青的一面,充滿社會科學的薰陶,才令他對自己本行的物理學有超越前人的理解。與此同時,又因為他對社會的浪漫激情,始終都被科學的實驗主義及時調節,令他沒有淪為一個左膠,或真正加入共產黨。

這些矛盾中有統一的 complex,和奧本海默成長那個時代的宏觀背景,我讀書時讀過很多,但坦白說,以往並不能真正消化,純粹停留在「noted」 的膚淺層面。近年隨著年紀老了,思考方式隨之慢慢改變,遇到《奧本海默》,卻找到更多共鳴。

電影中,奧本海默談及他參與校園的左翼示威集會、乃至曾經認同美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現在所有界別都在革命,我們怎可以將政治革命排除在外?」 「政治革命」,自然是當時席捲全球的左翼革命思潮;「所有界別」 ,自然令人想到他自己的專業物理學,量子力學是顛覆牛頓以來幾百年的科學觀、乃至連愛因斯坦的立論都顛覆的最新創見。將兩者掛鉤,也許有些突兀,但當我們明白奧本海默指的「革命」,其實還有其他種種,甚至可能主要還是其她種種,就會明白他是怎樣長大、怎樣思考的。

記得在大學時代,有一位我最欣賞的年輕教授名叫 Lee Blackwood,他任教的歐洲現代史課程非常富啓發性,令我有某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有點顛覆了我一直對歷史學的理解和想像(後來他不獲大學留底,更有學生集體抗議)。他描繪一戰後的歐洲,正是將幾種不同的革命或創新思潮並列,然後用了很長課程篇幅去討論文學、音樂、電影、藝術之類,比例與政治、外交、社會部份相若,因為他假定後者已經是 common sense。

那奧本海默成長在甚麼時代?他出生於1904年,青少年時代的10-14歲期間,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那幾年,而他成長的年代,正是戰後這一波思潮的黃金歲月。

一戰後,人類的思考模式之所以出現根本改變,因為一戰帶來的極大傷亡、和現代戰爭扭曲一直秩序,都令人對一切既有規則充滿懷疑,覺得需要全新的模式,去理解這個不可知的未來世界。例如將不同東西剪碎、再七拼八湊在一起的「達達主義」表達方式,就是其中一種即時反應。這不是說所有新思潮都在一戰後出現,很多的根源都是源自19世紀末,但一戰無疑大大加速了這一波思潮的普及化。

奧本海默雖然是天才,但這方面的觸角也不是無師自通的。他的母親是畫家,曾經在法國學習印象派繪畫,有當時最前衛的藝術觀,影響奧本海默很深,甚至令他多少產生了戀母情意結。在家庭薰陶下,奧本海默從小到大就懂得欣賞畢加索的畫,因為她母親居然有直接收藏畢加索的真跡,而且是在畢加索成名前已經獨具慧眼搜集。電影中,奧本海默有凝視畢加索的畫,同時也透露他最狂熱支持共產主義的時候,正是西班牙內戰之時。

畢加索其中一幅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描繪西班牙內戰的《格爾尼卡》(Guernica),講述這個小鎮被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空軍狂轟濫炸。奧本海默有捐錢支持西班牙左翼共和政權,這個政權當時被第三國際支援,抗衡希特拉、墨索里尼支持的右翼佛朗哥勢力;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正是受這個政權邀請所創作。

(待續)

▶️ 《媽的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嗎?李偉才博士介紹新作《科幻作品中的科學視野與人文思考》(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Ysyz9h0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